古代送信的包装方式有以下几种:
竹筒:
古人常将信件放在密封的细长筒中,一般为竹筒,这样既能保护信件不被损坏,又能确保隐私安全。这种装信的桶被称为“邮筒”,在唐朝时已有此称呼,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蜡和松香混合物:
贵族和军队在送信时,会用蜡和松香的混合物滴在封口处,并用印章或其他东西印上自己的标记,以确保信件的安全和隐私。
浆糊和木板:
普通百姓通常使用浆糊将信件封口,而春秋战国时期的信件为了防止被偷看,会用木板覆盖,再用绳子扎好,这根绳子被称为“缄”。
封泥和印章:
在封好绳子后,方孔处会用封泥封好,并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被称为封泥文字,这是古代文字学家研究的对象。
囊封: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能体现邮件的等级,如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也要考虑缓急。
其他材料:
除了上述常见的包装材料外,也有使用铜、玉、皮革等材料制作信封的情况,但这些材料在民间并不常用。
这些包装方式不仅确保了信件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和隐私,还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信息传递的重视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