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折皱的形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外力作用
织物在生产或穿着过程中受到不均匀的外力拉伸,导致内部产生不均匀的内应力。当外力超过织物的弹性极限时,会发生塑性变形,形成折皱。
织物在轧染、烘干等工艺过程中,由于轧车两边压力不一致或导辊不平行等特定条件,也会产生皱条。
内应力不平衡
织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拉伸、加捻等工艺操作不当,导致纱线之间或同一根纱线的不同部位内应力不一致,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皱现象。
织物在连续运转过程中,外力的不断施加导致纱线上所承受的外力差异积累,打破原有的平衡,皱条重新出现。
氢键和纤维结构
在纤维素纤维中,氢键的形成和断裂在洗涤或穿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外力作用下,纤维素分子沿外力方向发生形变,氢键重新排列,若新形成的氢键阻力大于回复力,则产生永久形变,导致折皱。
纤维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大分子链或结构单元间部分氢键遭到破坏,在新的部位上形成新的氢键,使纤维难以从变形中回复原状。
工艺条件
织物在染整过程中,如煮漂、染色、烘干等,由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织物内部的应力平衡被打破,从而产生折皱。
织物在加工过程中的拉伸、挤压、堆积等操作也会导致纤维间的滑移和错位,形成折皱。
面料特性
织物的类型(如机织、针织)、紧密程度、厚度、纤维类型等都会影响其折皱性能。例如,针织面料由于弹性较大,容易在受力后形成折皱。
织物的抗皱性(即折皱回复性)与纤维的弹性、氢键的稳定性以及整理工艺有关。通过防皱整理,如树脂沉积或交链处理,可以提高织物的抗皱性能。
使用与护理
织物在穿用和洗涤过程中,受到反复揉搓会发生塑性弯曲变形,形成折皱。织物的抗皱性是指除去引起织物折皱的外力后,由于弹性使织物回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综上所述,纺织品折皱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力作用、内应力不平衡、氢键和纤维结构、工艺条件、面料特性以及使用与护理方式。为了减少折皱的产生,可以从优化生产工艺、改善面料性能、合理使用与护理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