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纺织机的制作方法如下:
原始腰机
这种织机没有机架,一般是将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
使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
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
综合提综法
三国时期,马钧对织机进行了改进,运用“综合提综法”,设12根脚踏杆,使操作方便,且能织出复杂的花纹。
小花楼织机
机身平直,中间耸起花楼,楼上悬挂储存提花信息的花本,又称束综提花机。
机身由两人操作,一人坐于花楼一侧,拉动花本横线,提升相应经线以开口;另一人进行打纬织造。
简易织布机
实验步骤包括粘架、绕线、磨综、插综、转综、缠梭、投梭和轻梳。
具体为将两条光滑的长木棒竖向放置,两条带槽的木条横向放置,连接简易织布机框架。
把白色经线头端固定在织布机框架左下角,穿过下端木条槽拉紧,然后再向上绕过上端木条的一个槽,同样操作绕满凹槽,最后把白色棉线固定在框架的右下角。
用砂纸把综的外表和凹槽打磨光滑,把综的凹槽向下,插入到经线与框架中间,翻转综使凹槽朝上,经线被分成两层,把彩色线一端缠在梭子的孔上,另一端拴在织布机的右下角,手拿梭子的右端,把梭子的左端插入两层经线的中间,用梳扰把梭子穿过的纬线轻轻向下梳到底,转综使原来在上层的经线进入凹槽,成为下层,数次重复上面的操作,就能织出好看的布。
这些方法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技巧,创造出用于纺织的机械装置。尽管这些织机的生产效率不高,但它们在当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并标志着纺织技术的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