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面料的缩水率是指织物在洗涤或浸水后,其长度缩短的百分比。通常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 缩水率 = frac{洗涤前尺寸 - 洗涤后尺寸}{洗涤前尺寸} times 100% ]
其中,洗涤前尺寸是指面料在未经过洗涤或浸水前的原始长度,洗涤后尺寸是指面料经过洗涤或浸水后的长度。
例如,如果一块布料的原始长度为10米,经过洗涤或浸水后,其长度变为9.95米,那么其缩水率计算如下:
[ 缩水率 = frac{10米 - 9.95米}{10米} times 100% = 0.5% ]
此外,织物的织缩率也会影响其缩水率。织缩率是指织物在织造过程中,纱线长度与织物长度之间的差异,通常用以下公式表示:
[ 织缩率 = frac{纱线长度 - 织物长度}{织物长度} times 100% ]
织缩率越大,说明织物在织造过程中受到的拉伸程度越大,其缩水率通常也会越小。为了降低织物的缩水率,纺织厂在染整加工过程中常采用预缩整理的方式来加大纬密,预先提高织缩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纤维和织物的组织结构对缩水率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吸水能力越强的纤维,溶胀越剧烈,缩水率通常也越高。合成纤维及混纺织品的缩水率通常较小,而棉织品、麻织品和毛织品的缩水率居中,丝织品和粘胶纤维的缩水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