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纺织机器包括以下几种:
纺轮:
由陶质或石质制成的圆饼状工具,中间有一个孔,可插一根杆。纺纱时,将纤维捻一段缠在专杆上,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转动圆盘,向左或向右旋转,并不断添加纤维,促使纤维牵伸和加拈。待纺到一定长度后,将纱缠绕到专杆上。
纺锤:
纺轮中心小孔插一根两头尖的木质直杆,即纺锤。纺锤也称“专杆”,将野生麻等剥出的一层层纤维连续不断地添续到正在转动的纺锤上,产生植物纤维纱条。
纺坠:
纺锤的发展形式,形状多样,如圆形、齿轮形、球形、锥形、台形、蘑菇形和四边形等。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原始腰机:
世界上最古老、最简单的织布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出现。腰机的某些部件,如打纬刀、分经棒、综片等。在编织之前,可以用陶纺车纺出一定量的线。
手摇纺车:
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
脚踏纺车:
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脚踏纺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并在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有记载。
锭子:
一根两端都是尖头的直木棒插在纺车中心的孔里,是纺车和直杆结合的产物。锭子用于生产植物纤维纱条。
大纺车:
在宋元之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劳动人民发明了水转纺车,最多可以有七八十锭,用水力来驱动。西方直到1769年才由英国人阿克莱特制造出水力纺机,比中国晚了400多年。
这些纺织机器在古代纺织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初的纺轮、纺锤到后来的手摇纺车、脚踏纺车、锭子和大纺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纺织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