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施工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同风险
管理风险:涉及项目管理不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等。
财务风险:包括资金链断裂、支付能力不足、资金挪用等。
质量风险:由勘察、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严等原因造成,可能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环境健康等方面。
法律风险:包括合同无效、条款不严谨、阴阳合同、主体资格问题等。
技术与环境风险
地质地基条件:实际地质情况与资料不符,处理异常地质情况会增加工作量和工期。
水文气象条件:如台风、暴雨、洪水等不可抗力因素,会导致工期拖延和财产损失。
施工准备:施工现场周边环境障碍或“三通一平”工作不足,影响施工前期准备。
设计变更或图纸供应不及时:设计变更会影响施工安排,图纸供应不及时会导致施工进度延误。
技术规范:发包人未明确采用的标准和规范,影响工程验收和结算。
施工技术协调: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各专业间协调困难。
经济风险
招标文件:投标者须知、设计图纸、工程质量要求、合同条款和工程量清单等存在潜在经济风险。
要素市场价格:材料、设备、劳动力等价格波动影响工程成本和进度。
保证金与中介费风险:被骗取保证金或居间费、中介费,且退款困难。
未公开招标项目的法律风险
施工企业未核实项目是否必须公开招标:直接签订施工合同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发包人资信不良与支付能力欠缺:可能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正常执行,投标后损失无法追回。
未充分了解项目相关法律环境:施工过程中出现预料外情况,最终结算时索赔无果。
合同主体相关风险
主体资格不明确:小公司或包工头以大型建筑企业名义签订合同,风险承担能力弱。
发包人主体资格问题:发包方可能未依法成立,没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合同条款不严谨、计价标准模糊、工期约定不明、责任划分不清、阴阳合同风险。
施工机具与设备风险
施工机具与设备性能不足:影响工程质量。
设备故障与计量不准确:造成质量缺陷和误差。
建筑材料与物资产品风险
材料质量不合格: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影响工程安全和使用功能。
材料进场验收与试验工作失误:导致不合格品在工程中使用。
施工方法与技术不当风险
施工方法与技术选择不当: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
项目部擅自决策风险
不签书面协议:发生纠纷时无据可依,造成损失。
赶工期风险
未签书面协议:施工单位可能面临索要工程款无依无据的情况,或施工能力差,影响工程进度。
这些风险需要施工企业在项目承接、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降低潜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