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灌溉工程众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灌溉工程:
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位于江淮分水过渡带,是我国丘岗型地区“串荡连塘”蓄水灌溉系统的典范。
江苏洪泽古灌区:
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地带,是将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结合的代表性工程。
山西霍泉灌溉工程:
属引泉灌溉,在长期开发利用和管理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分水管理制度和分水设施。
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
典型的深丘区拦河筑堰工程,其古代堰体上设有底孔的形式在我国系首次发现。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中国历史悠久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统,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至今仍在持续发挥效益。
徽州堨坝—婺源石堨 (联合申报):属于砌石引水堰坝类型的水利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徽州管辖地区的典型水利工程。
陕西汉阴凤堰梯田:
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汉阴县,灌区约5.2万亩,属于“田、渠、塘、溪”灌溉体系。
重庆秀山巨丰堰: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是重庆秀山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仍在发挥水利效益的灌溉工程。
都江堰:
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郑国渠:
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兴建的灌溉工程,号称灌田4万顷,使关中地区成为我国最早的基本经济区。
漕渠:
汉武帝时期引渭水开的漕运和灌溉两用的漕渠。
龙首渠:
引北洛河的龙首渠。
白渠:
引泾水的白渠。
成国渠:
引渭水灌溉的成国渠。
安史之乱后江南水利:
人口大量南迁,江浙一带农田水利工程得到迅速发展,沿江滨湖修建了大量圩垸,排水垦荒种植水稻,塘堰灌溉更为普遍。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农田水利:
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这是第一个由中央政府正式颁布的农田水利法令。
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
长江中下游的水利已得到广泛开发,洞庭湖区的筑堤围垦,明代就有200处,清代达四五百处。
节水灌溉工程:
1980年以来,我国建设了大量节水灌溉工程,包括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控制面积等。
这些灌溉工程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技术的成就,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