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许多讲究,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施工工序
道路施工通常从下水道开始,然后是土路基的整理,包括公用管线的铺设。
接着是碎石或砾石沙垫层、三渣或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侧平石、雨水连管以及人行道和沥青或混凝土面层。
最后进行附属工程,如标志标线、信号灯、护栏、绿化和路灯的安装。
注意事项
土路基阶段要特别控制好标高、轴线、宽度、平整度、压实度和含水率,避免形成弹簧土。
垫层要控制厚度和标高,平整度不能太差。
基层要控制厚度、标高、压实度和平整度。
面层要控制厚度、标高、平整度、沥青压实度(对于沥青)或混凝土强度(对于混凝土)。
压实度是道路质量的关键,必须严格控制。
填隙碎石
对碎石的级配要求不高,但要填隙密实,使用的填隙料不能是山皮土、塑性指数大的土和含水量高的土。
如果料场轧制的材料不符级配要求或细粒料太少,可以选购高强度、洁净的细料(如砂、石屑掺入),但必须经试配确定掺配量。
拌和、摊铺与碾压
粒料层不一定专作拌和,但对于级配碎石,也要进行一定的掺配拌和,要求材料级配均匀,含水量最佳。
摊铺时要避免出现粗细集中区块,摊铺后需自检一次。
碾压是粒料层铺筑的关键,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钢轮压路机静压整型。
施工期养生和交通管制
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碾压成型的基层(或底基层)养护不重视、交通管制不严格,导致结构层在未达到设计强度前就过早损坏。
养生期间基层上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包括施工车辆)和其它作业。
养生期满后,底基层上应尽快铺筑基层,并及时施工沥青封闭层。
质量管理与控制
认真制定施工方案,确保施工方案的目标以技术规范的要求为基础,操作工艺确实可行,并能保证为施工人员所履行。
提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到人,制定和完善工程质量考核办法。
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确保材料性能符合要求,严格审批程序,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体系。
施工前的准备
现场勘查与测量,了解地形、地貌、土质、水文、地质等情况,确定道路线路的走向和规划。
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明确施工的程序和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进行交通管制与征地拆迁,确保施工所需土地的合法性和可用性。
通过以上这些讲究,可以确保道路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从而满足交通需求和公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