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的原理为工程应用服务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形地貌:
研究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如山地、平原、河谷等,以及这些地形对工程建筑的可能影响。
地层岩性:
分析工程建筑物基础以下的地层岩性,包括岩石的种类、成分、结构和分布,以及这些岩性对地基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影响。
地质构造:
研究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节理等,以及这些构造对工程建筑可能产生的影响。
地震:
研究地震活动、地震波传播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抗震设计。
水文地质: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补给,评估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如基坑涌水、地下工程渗漏等。
天然建筑材料:
研究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如砂、石、土等,评估其质量、储量和开采条件。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研究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对工程建筑有害的物理地质现象,如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变形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对工程建筑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分类与改良:
对岩土进行工程地质分类,研究其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
环境与生态影响: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制定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
工程地质学广泛应用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与维护等各个阶段,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