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氮工程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溶解氧(DO)
DO是生物脱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数,直接影响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活性。
适当的DO浓度(通常在0.5-2.0 mg/L之间)能够确保硝化反应顺利进行,同时避免过高DO对反硝化反应的抑制。
碳氮比(C/N)
C/N比反映了系统中有机碳源与氮源的比例关系。
适当的C/N比(通常在2-6之间)能够为反硝化细菌提供足够的碳源,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脱氮效率。
温度
温度是影响生物脱氮效果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温度范围(通常在15-30℃之间)能够维持微生物的活性,促进脱氮反应的进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脱氮效果。
pH值
pH值作为生物脱氮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子,其稳定性对脱氮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一般污水处理系统可承受的pH值变动范围为6-9。超出范围需进行投加化学调和剂调整。
污泥龄(SRT)
SRT是污泥在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适当的SRT能够确保硝化细菌在系统中的积累,从而提高脱氮效率。
混合液回流比(R)
R是混合液回流到反应器的比例。
合理的R能够维持反应器内生物量的稳定,从而确保脱氮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C比
B/C比是废水中有机物与悬浮物的比值,反映废水的可生化性。
一般认为B/C≥0.3时,废水可生化性良好,生物处理发挥作用。若B/C<0.3,则需要投加有机营养源以提高生物处理效率。
水力停留时间(HRT)
HRT是废水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
适当的水力停留时间能够确保生化反应的完全进行,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处理效果。
污泥浓度(MLSS及MLVSS)
MLSS是污泥的总质量,MLVSS是污泥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质量。
一般控制MLSS在2000-4000mg/L之间,且MLVSS占MLSS的比例应大于55%,以确保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这些指标是脱氮工程中需要重点监控和调控的参数,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参数,可以有效提高脱氮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