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招投标有什么潜规则

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存在一些潜规则,这些规则可能不合法,但实际操作中却较为常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潜规则:

内定中标单位:

招标人可能通过走流程、围标、改评标打分、改报价等方式内定中标单位,甚至主要领导可能在外部成立公司来投标。

透露招标重要信息:

招标人可能向投标人透露标底、控制价、评标人员、投标对手名单等敏感信息,以帮助特定投标人中标。

劝退有竞争力的单位:

招标人可能劝退最有竞争力的单位,使其在谈判时不降价,从而让内定单位能够以更高的价格中标。

设置入围门槛:

招标人可能设置各种技术壁垒和资质要求,限制竞争,确保特定单位能够入围。

挑投标文件毛病:

招标人可能故意挑投标文件的毛病,力求废掉某些单位的标书,以使其他单位中标。

不按评标办法评标:

招标人可能不按照评标办法进行评标,甚至评标结果也不公开,以偏袒特定投标人。

利用评标办法的加分项:

招标人可能与内定单位串通,利用加分项(如垫资、抵房、接受商票等)进行操作,实际执行时不履行这些承诺。

按权限等级划分招标势力范围:

招标人可能根据内部权限等级划分招标势力范围,确保特定关系户能够中标。

要求回扣:

招标人可能要求所有投标人报价中包含回扣,作为中标条件。

指定品牌:

招标文件可能指定特定品牌,而该品牌可能不在同一档次,或暗示投标人必须选择某品牌。

规避竞争:

招标人可能利用战略采购协议等方式规避竞争,避免公开招标,采用自主招标。

通过国外公司规避性质:

有些国企可能通过在国外成立公司再到国内投资的形式规避国企性质,避开公开招标,采用自主招标。

这些潜规则严重损害了招标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