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核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地下防御工事
131工程:位于湖北咸宁,拥有131间房屋,8个出口,主洞口高6米,宽5米,装有铅门,具有防洪防炸防毒防辐射等功能。
6501地下核工程:全长1.7万米,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共有25个厅室,17个通风竖井,被称为中国地下长城。
816地下核工程:占地面积10.4万平方米,拥有大型洞室18个,导洞、隧道、竖井130多条,计划是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
哈尔滨7381工程:具体细节未提供,但属于防核工程的一部分。
核安全改进与核安保工程
核安保与反恐升级工程:包括对已运行核设施开展实物保护安全性能评价,推进核设施和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实物保护系统升级和改造,提升设施核安保水平。
核电厂实物保护改造:增加入侵探测和生物智能识别系统、低空飞行物管控工具和设备、海面探测系统设备。
核电厂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建立核电厂网络安全实验室,搭建核电厂工控系统测试平台,配备核电厂网络安全监控工具。
研究堆实物保护改造、 核燃料循环设施实物保护改造、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实物保护系统升级改造、 高浓铀研究堆低浓化改造。
核事故应急保障工程
国家核事故应急救援队能力建设:提升应对核事故的能力。
边境及周边地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增强对核事故的监测和响应能力。
其他防核设施
地下防空洞:如湖北省咸宁市的131工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7381工程、重庆的816地下核工程以及北京的地下城等,均具备抵挡核爆带来的冲击波和辐射的能力。
地铁站:设计考虑到战时需求,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如北京地铁的某些站点。
青藏高原:高海拔和复杂地形使其成为自然形成的避难场所,有助于减缓核爆炸后冲击波和辐射尘埃的传播速度。
海岛:因其与陆地的隔离性,成为避难选择,具有阻碍核爆冲击波和辐射传播的能力。
这些防核工程从地下防御到网络安全,再到核事故应急保障,共同构成了国家在面对核威胁时的防御体系。建议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这些工程的具体布局和功能,以便在必要时能够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