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工程过程有哪些环节

天眼工程,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其建设过程经历了以下主要步骤:

选址

最初选址工作由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最终选定在贵州省平塘县大观镇马草坡建设。

后续研究发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更为合适,因此工程最终选址于此。

立项与设计

1994年7月,FAST工程概念提出。

2001年,FAST预研究作为中科院首批“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立项,并得到中国科学院及科技部的支持。

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FAST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2009年2月,FAST项目初步概算获得贵州省发改委批复。

2011年3月,FAST工程开工报告获得批复。

筹资与建设

中国天眼的建设经费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发改委。

为方便天眼工程的施工和运行,贵州省政府投资修建了高等级公路。

天眼工程从2011年开始建设,历时5年,于2016年9月建成。

试验运行

2016年9月末,天眼工程开始试运行,并进行多次精确测量和研究,为开展高质量天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天眼工程的建设过程包括选址、立项与设计、筹资与建设以及试验运行等关键步骤,涉及多年的艰苦努力和科技突破,最终成功建成了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