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熙龄: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原中央大学,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问总工程师,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大奖,中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提出了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的“控制长高比组合单元法”,解决了沿海软土地区房屋大量开裂的问题,该方法编入国家规范沿用至今。

张燕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 7-74和《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地基基础设计与计算》等。

太沙基:

卡尔·太沙基,美籍奥地利土力学家,被誉为现代土力学之父。他于1883年10月2日生于布拉格(当时属奥地利),1904年和1912年先后获得格拉茨工业大学的学士和博士学位。太沙基在土力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特别是在有效应力原理、土的固结理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及围堰分析和滑坡机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达西:

亨利·达西(Henry Darcy),法国力学家、物理学家,对土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的达西定律,为土的渗流理论奠定了基础。

圣文南:

法国工程师,对土力学和地基工程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有着重要的贡献。

科里奥利:

法国力学家,对土力学的发展也有显著贡献,特别是在流体力学方面。

纳维叶:

法国力学家,对土力学和地基工程学的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李志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晓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王志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王建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这些工程师在岩土工程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应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