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程措施是指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它手段来减少洪灾损失的措施。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非工程措施:
洪水预报和警报系统:
利用卫星、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收集并处理水文气象数据,准确预报洪峰、洪量、洪水位等特征值,并及时发出警报,以便提前组织抢救和居民撤离。
洪泛区管理:
根据洪水危险程度和排洪要求,划分适宜和不适宜开发的区域,并通过政府颁布法令或条例进行管理,防止侵占行洪区,实现经济合理地利用洪泛区。
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
制定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超标准洪水可能带来的损失。
洪水保险:
通过社会筹措资金、国家拨款或国际援助进行救济,对参加洪水保险者提供赔偿,以迅速恢复生产和保障正常生活。
救灾与实行洪水保险:
依靠社会筹措资金、国家拨款或国际援助进行救济,给受灾者以适当补偿,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居民生产生活。
洪泛区土地利用和生产结构规划:
通过政府颁布法令或条例,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和生产结构进行规划、改革,达到合理开发,防止无限侵占洪泛区,减少洪灾损失。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把实测或利用雷达遥感收集到的水文、气象、降雨、洪水等数据,通过通讯系统传递到预报部门分析,作出洪水预报,提供具有一定预见期的洪水信息,必要时发出警报。
救灾:
从社会筹措资金、国家拨款或利用国际援助等进行救济,给受灾者以适当补偿,以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居民生产生活。
水资源管理:
通过全面、有效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土保持:
保护水量、保持水质、保护水源地和防治水灾,包括植被恢复和保持、水土保持工程、水域整治等。
河流及水体污染防治:
对河流和水体进行科学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环境。
生态修复:
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河道植被修复和水生物种保护等。
水质治理:
改善河道水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包括源头治理、底泥修复和水体净化等。
河道景观设计:
通过合理设计和布局河道的景观元素,提高河道的环境品质,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体验。
法律法规和监管: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河道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河道保护的标准和要求。
这些非工程措施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提高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