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
漕渠:
为了转输出关东西运的漕粮,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凿,引渭水,傍南山东下,与渭水平行,最终汇入黄河。
龙首渠:
西汉在关中地区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引洛水灌溉。
六辅渠:
在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倪宽主持修建,以冶峪、清峪、浊峪等小河为水源修建的辅助性渠道。
白渠:
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开凿,引泾水为源,灌溉农田4500余顷。
成国渠:
位于眉县境内,以渭水为源,灌溉面积远大于郑国渠。
六门陂:
由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兴建于南阳。
五门堰: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是一个截湑水河低坝拦河引水灌溉设施。
蒙茏渠 、 灵轵渠:
在西汉时期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
陂塘工程:
如芍陂,春秋战国时期建立,是最早的大型筑堤蓄水灌溉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对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了后世的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