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中常见的灾害类型包括:
滑坡:
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的诱因包括水土流动、地表水侵蚀、雨水冲刷、坡脚遭受大面积破坏等。
泥石流:
一种携带大量土块与砂石的洪流,通常在强降雨、暴风雪等恶劣天气下发生,从山上奔泻而下,对山下的建筑与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威胁。
地面变形:
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通常发生在矿区、岩溶活动频繁区以及地下水过量开采地区,而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等。
崩塌:
陡斜坡上的岩土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落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包括倾倒、坠落、跨塌等类型,其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人员伤亡。
岩溶:
岩溶地区由于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形成溶洞、天坑等地貌,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地基不稳等问题。
地面塌陷:
地下水位下降或地下岩层失去支撑,导致地面局部坍塌的现象。地面塌陷可能由地下水过度开采、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引起。
地裂缝:
地表因地质作用形成裂缝,可能由地壳运动、地下水活动、地质构造变化等因素引起。地裂缝可能造成建筑物损坏、道路中断等问题。
海平面升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或下降,可能引起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灾害。
海水入侵:
海水渗入内陆地区,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海岸侵蚀:
海浪、潮流等海洋动力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可能导致海岸线后退、海岸地貌改变等问题。
风暴潮:
强风作用下海水上涨,形成高水位潮水,可能引发洪水灾害。
水下滑坡:
水下岩体在水流作用下发生滑坡,可能导致航道堵塞、港口破坏等问题。
潮流沙坝:
潮流作用下形成的沙坝,可能阻塞航道、影响港口功能。
浅层气害:
地下浅层存在可燃气体,如天然气,可能因地质活动或人为开采引发火灾、爆炸等灾害。
黄土湿陷:
黄土在湿陷性条件下,受到压力作用发生沉陷,可能导致建筑物损坏。
膨胀土胀缩:
膨胀土在水分变化下发生胀缩,可能导致地基变形、建筑物开裂等问题。
冻土冻融:
冻土在温度变化下发生冻融,可能导致地基不稳、道路损坏等问题。
沙土液化:
沙土在振动或压力作用下失去强度,可能发生液化现象,导致地基失效。
淤泥触变:
淤泥在压力或振动作用下发生触变,可能导致地基沉降、建筑物损坏等问题。
煤层自燃:
煤层在特定条件下自燃,可能引发火灾、瓦斯爆炸等灾害。
洞井塌方:
地下洞室或井筒在施工或运营过程中发生塌方,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施损坏等问题。
冒顶:
地下开采过程中顶部岩石失去支撑,发生冒顶现象,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偏帮:
地下开采过程中矿体倾斜,导致矿帮不稳定,可能引发塌方、冒顶等事故。
鼓底:
地下矿坑底部因地下水活动或地质构造变化发生鼓起,可能导致矿坑失稳。
岩爆:
地下岩体在高压作用下突然破裂并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岩爆灾害。
高温:
地下高温可能由地热活动或地质构造变化引起,对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