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修建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龙首渠:
这是西汉时期在关中地区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陕西省,是引洛渠道,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该渠始建于汉武帝年间,通过井渠法穿越商颜山,灌溉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
六铺渠:
由汉代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主要利用冶峪、清峪、浊峪等小河的水源,灌溉郑国渠上游北面的农田。该渠的建设使得渭北地区的灌溉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
白渠:
由赵中大夫于武帝太始年间建议修建,位于郑国渠之南,灌溉农田4500余顷。白渠的修建使得关中地区的灌溉系统更加完善。
漕渠:
为汉武帝时期修建,与渭河平行,主要用于运输漕粮,缩短了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和费用,同时沿渠民田也能得到灌溉。
成国渠:
位于西汉上林苑,引渭水灌溉,是西汉后期最主要的灌溉渠道之一,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郑国渠:
虽然由秦始皇时期修建,但其在汉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关中地区最早的基本经济区。
其他辅助性渠道:
包括六辅渠等,主要用于辅助郑国渠和其他主要渠道的灌溉。
坎儿井:
这是汉代在西北边疆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地区修建的一种特殊水利工程,利用雪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
山河堰、湑水河的高堰、杨填堰、五门堰:
这些是汉江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汉中地区的农田。
褒斜道:
沟通汉江支流褒河和渭河支流斜水的通道,虽然未完全沟通,但其改河治水的精神值得后人钦佩。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汉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