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套路骗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代办虚假环评
不法分子谎称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诱导企业和个人通过“看似官方”的微信小程序打款转账,以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备案或排污许可登记等,实际上这些手续办理不收费,企业只需在生态环境部门官网自行填报。
冒充执法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以执法检查为由,到企业开展检查,借机对企业实施威逼利诱、诈骗等。执法人员进入企业执法检查时会主动出示有效执法证件,若企业遇到无法提供有效执法证件的情况,可向生态环境部门或公安局报案。
推销环保产品
不法分子以“XXX生态环境局唯一指定合作商”的名义,向企业、厂商、建筑工地等推销远高于市场价的环保设施、管理服务、相关保险、宣传书籍等,并承诺只要购买他们的产品就保证监测数据达标,帮助企业避免行政处罚。生态环境部门不会向企业指定推销第三方技术单位或产品,遇到此类来电,应致电区生态环境局核实相关情况或直接向公安局报案。
虚构环保项目投资诈骗
骗子以“碳中和”等环保概念为幌子,编造虚假的环保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导受害者投资。这种骗局利用受害者对高收益项目的渴望和对政府部门机构分辨不清的特点。
“环评”手续诈骗
骗子声称有内部特殊渠道可以快速办理“环评”手续,通常要求受害者支付加急费用。部分企业因急需“环评”审批手续容易上当受骗。
排污许可证手续诈骗
骗子声称可代办排污许可证,但要支付代办服务费用,部分受害者因不熟悉排污许可制度,担心办理流程太麻烦从而被骗。
环保补贴诈骗
骗子冒充政府机构或生态环境部门,声称有环保补贴或退税政策,要求提供银行账户信息。受害者听闻政府机构字眼容易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旧衣回收的高尚外衣
旧衣回收项目通常打着“环保”、“慈善”的旗号,吸引公众捐献不穿的衣物,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如非法转卖或丢弃旧衣物,牟取非法利益。
虚假宣传与隐瞒信息
一些旧衣回收机构在宣传中过度夸大其捐赠比例和回收利用率,实际上真正能够到达需要者的衣物比例非常低,且不向公众透露详细的处理流程和去向。
非法牟利与欺骗行为
不法商家利用旧衣回收进行黑色利益链条的运作,通过回收、分拣、清洗后,将废旧衣物重新出售,形成隐秘的产业链,甚至可能借回收旧衣之名实施盗窃或其他犯罪活动。
以上是当前常见的环保套路骗局,建议企业和公众提高警惕,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核实并报警,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