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环保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低碳场馆建设

所有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确保赛后的可持续利用。

既有场馆通过节能灯具替换、换装空调系统等改造升级,优化自然通风和采光,实现高效节能。

场馆建设全面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产生。

多个场馆加装布袋风管,使用VRV多联变频空调,促进场馆高效稳定用能。

清洁能源应用

赛事期间,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四川水电优势,保障开闭幕式、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实现了100%的清洁能源供应。

在成都市双流区的网球比赛场馆,使用新型发电玻璃(碲化镉发电玻璃)为指示路标供电,这种发电玻璃既可以透光,又能利用光照发电。

绿色交通推广

大运会期间共有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车用于交通服务,龙泉驿赛区配备了50台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

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

场馆内配置了新能源工程车、微循环工作接驳车、新能源环卫车辆等。

海绵城市建设

香城体育中心在建设之初就融入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坡面的屋顶、透水的路面、下沉式的渗水绿化带,可以将雨水汇聚储存,经过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

东安湖体育公园通过综合治理,实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湖底人工栽培的耐寒、耐碱沉水植物构成“湖底森林”生态系统。

碳普惠机制

通过“碳惠天府”机制联动低碳大运,公众可以通过低碳任务获得碳积分,再兑换丰富的普惠商品和服务。

“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增设了“低碳大运”专区,推出知识竞答、公众碳积分捐赠、城市文化点位展示等七项活动。

绿色体验馆

在宽窄巷子设立的成都大运会低碳体验馆,通过互动式的低碳魔方等装置,吸引市民关注,传递绿色低碳理念。

这些环保项目不仅展示了成都大运会对环保的重视,也通过实际措施推动了绿色低碳技术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为未来的环保赛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