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保相关名词解释如下:
农业环境:
指农业生物(如农作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
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为活动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终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上,仅指因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导致自然系统失衡,进而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法:
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良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污染者负担:
指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法律规定承担治理或恢复农业环境的责任并支付相关费用。
农业环境管理:
指农业环境管理机关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科学理论和规范,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生物圈:
指地球上存在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包括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范围从地球表面以上约12公里的高度到海面以下约10公里的深度。
生物放大:
在生态系统同一条食物链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些元素及其他不易分解的污染物(如六六六、DDT等)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食物链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可持续渔业:
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渔业活动,包括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捕捞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过度捕捞:
指捕捞量超过渔业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行为,会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渔业资源管理:
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对渔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包括制定渔业政策、规划渔业活动、实施捕捞限额、建立保护区等。
水生生物多样性:
指水生生物种类和种群的丰富程度,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污染:
指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渔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