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基础术语包括以下内容:

环境:

指相对人类存在而言的,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的自然界,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环境污染:

指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微生物:

指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生物不是分类学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生化处理:

也称为生物化学处理,简称为生化法。它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和向无机物转化,达到净化水质,除去其对环境污染和危害的目的。生化处理分为好氧生化处理和厌氧生化处理两大类型。

化学需氧量(COD):

指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以化学方法测量。COD是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的重要参数,常以符号COD表示。

氨氮(NH3-N):

指水中以游离氨和铵离子形式存在的氮。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二氧化硫(SO2):

是最常见且最简单的硫氧化物,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火山爆发和工业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其在水中的溶解会形成亚硫酸。

氮氧化物(NOx):

包括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化合物。

重金属:

原义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包括金、银、铜、铁、铅等。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

环境保护:

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包括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影响:

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环境影响按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按效果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按性质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此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环境影响评价(EIA):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政策:

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

碳中和:

指通过减少碳排放或使用再生能源等措施,使碳足迹为零的过程,以减缓地球暖化。

这些术语是环保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环保工作和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