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骗局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代办虚假环评
诈骗分子谎称当地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需尽快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备案或排污许可登记,否则将受到严重的行政惩罚。
诱导企业和个人通过“看似官方的”微信小程序方式打款转账。
提醒:办理排污许可、环评备案登记不收费。
冒充执法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以执法检查为由,到企业开展检查,借机对企业实施威逼利诱、诈骗等。
提醒:执法人员在进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时,应主动出示有效执法证件。若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无法提供有效执法证件,且在执法中推荐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行为,可以向生态环境部门反映或直接向公安局报案。
推销环保产品
诈骗分子以“XXX生态环境局唯一指定合作商”的名义向企业、厂商、建筑工地等推销远高于市场价的环保设施、管理服务、相关保险、宣传书籍等。
表示只要购买他们的产品就保证对方监测数据达标,帮助企业避免行政处罚。
虚构环保项目投资诈骗
骗子以“碳中和”等环保概念为幌子,编造虚假的环保项目,承诺高额回报。
受害者常常被高收益所吸引,忽略了其中的风险,盲目投资。
“环评”手续诈骗
骗子声称有内部特殊渠道可以快速办理“环评”手续,通常要求受害者支付加急费用。
部分企业或因急需“环评”审批手续容易上当受骗。
排污许可证手续诈骗
骗子声称可代办排污许可证,但要支付代办服务费用。
部分受害者由于不熟悉排污许可制度,担心办理流程太麻烦从而被骗。
环保补贴诈骗
骗子冒充政府机构或生态环境部门,声称有环保补贴或退税政策,要求提供银行账户信息。
受害者听闻政府机构字眼,容易放松警惕上当受骗。
冒充执法人员诈骗
骗子冒充环保执法人员,电话告知对方即将开展环保检查,但可以通过缴纳检查费包过。
或者声称受害者违反环保法规,需要支付罚款为由进行诈骗。
这些骗局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建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高警惕,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