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在环保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电力供应
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100%使用绿色电力,主要来源于张家口的风力、光伏和水电等清洁能源。
所有新建、改造场馆和设施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实现了绿色电能供应。
低碳场馆建设
投入大量氢燃料电池车用于赛时交通运输保障,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全部车辆中占比高达85.84%。
冰上场馆大规模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不仅让冰面温差更小、状态更稳定,而且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
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如“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多个体育场馆通过改造升级具备了冬夏工程双向转化能力。
低碳能源利用
建设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建立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综合实现100%可再生能源满足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
推动林业固碳工程,建立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创造冬奥遗产。
低碳交通
赛区内交通服务基本实现清洁能源车辆(不含专用车辆)保障,投入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
环保标准和示范
北京市和河北省联合研究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作为评价冬奥会雪上场馆的绿色建筑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空白。
通过绿色投融资低成本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改造利用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奥运场馆,减少对环境影响。
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在环保方面的决心和创新,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绿色办奥的中国经验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