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牌照骗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假冒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骗子通过电话联系企业,自称是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以办理排污登记许可为幌子,诱导企业通过特定小程序进行操作,并要求预先转账缴纳费用。例如,顾女士接到电话被告知需缴纳环保排污登记费480元。

假冒中介公司行骗

违法分子声称受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委托或指定,为企业提供有偿代办服务,要求企业缴纳排污许可管理费或办理相关登记业务。例如,有中介公司和个人称受临沂市生态环境局或分局的委托,要求企业缴纳费用。

假冒环保登记中心行骗

骗子冒充志翔环保、汉邦环保登记中心等机构,以办理排污登记许可为幌子,骗取被害人信任后,诱骗其充值缴费。例如,山东省日照市多位被害人反映被此类机构诈骗。

虚构环保项目投资诈骗

骗子以“碳中和”等环保概念为幌子,编造虚假的环保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导受害者投资。例如,骗子声称有内部特殊渠道可以快速办理“环评”手续,要求支付加急费用。

“环评”手续诈骗

骗子声称可以代办排污许可证,要求支付代办服务费用,部分受害者因不熟悉流程而被骗。例如,有企业接到电话称需尽快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备案或排污许可登记,否则将受到处罚,并被诱导通过微信小程序打款转账。

冒充执法人员行骗

不法分子冒充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以执法检查为由,到企业开展检查,借机实施威逼利诱或诈骗。例如,骗子冒充执法人员,以企业存在环保问题为由,向企业推销环保设备和提供培训。

推销环保产品

诈骗分子以生态环境部门指定合作商的名义,向企业推销远高于市场价的环保设施、管理服务、相关保险、宣传书籍等,并保证监测数据达标。例如,骗子声称购买其产品可避免行政处罚。

这些骗局通常利用受害者对环保领域的不了解和对政府机构的信任进行行骗。建议企业和个人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相关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