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支持的主要方面包括:
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森林经营和采伐管理制度,开展森林科学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权承包关系,放活林地经营权,鼓励林权依法规范流转。鼓励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还林林地林权依法流转。减免林权流转税费,有效降低流转成本。
推进生态建设主体多元化:
在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林场)、专业大户、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生态建设项目。对社会资本利用荒山荒地进行植树造林的,在保障生态效益、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
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
在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领域,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通过委托治理服务、托管运营服务等方式;由排污企业付费购买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的治污减排服务,提高污染治理的产业化、专业化程度。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建立重点行业第三方治污企业推荐制度。
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
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
发展环保产品:
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
发展环保服务:
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财政支持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如绿色信贷指引,明确将环保产业列为优先支持领域,为环保设备企业提供绿色信贷,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贴息支持。还有财政补贴政策,对环保设备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示范推广等项目给予资金补贴。
税收支持政策:
对环保装备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环保装备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环保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等,这些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金融支持政策:
央行设立绿色金融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银行为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也为环保装备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商业银行则为环保装备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信用证等金融服务。
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在采购中优先选择符合环保装备行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和服务,这不仅为环保设备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也引导了市场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环保设备的推广应用。
支持绿色发展:
加快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增加环境治理服务供给,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支持企业提升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优化环境准入:
继续实施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民营重大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在企业自愿的原则下,探索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审批合一”。
优化环境执法:
实行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持续规范涉企收费和罚款。严禁生态环境领域“一刀切”,统筹民生保障和应急减排,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
加大政策支持: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模式创新。支持参与环境权益交易,鼓励企业自主自愿开发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交易。
这些政策涵盖了环保项目的多个方面,从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产品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到财政、税收、金融支持等,旨在全面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升环境保护的产业化、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