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环保骗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虚假投资平台
利用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等噱头,制作虚假投资平台,诱导股民进行投资。通过QQ群洗脑讲解炒股知识,然后转到其他聊天平台,最终诱导投资虚假项目,导致投资者资金损失。
虚假环评
诈骗分子谎称当地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要求企业和个人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备案或排污许可登记,并诱导通过非法渠道打款转账。实际上,办理这些手续是免费的。
冒充执法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以执法检查为由,对企业进行威逼利诱和诈骗。执法人员进入企业时,应主动出示有效执法证件,企业也应核实执法人员身份。
推销环保产品
诈骗分子冒充“唯一指定合作商”,向企业、厂商和建筑工地推销高价环保产品,声称购买产品可保证监测数据达标,避免行政处罚。实际上,生态环境部门不会指定第三方技术单位或厂商推销环保产品。
绿色能源投资骗局
骗子包装出看似合法且前景广阔的绿色能源项目,利用人们对环保事业的支持与信任,夸大项目回报率和收益,设置多层次传销结构,最终骗取投资者资金。
智能回收机骗局
在一些展会上展示的智能手机回收机,声称能够快速回收旧手机,但实际运作中存在欺诈行为,如虚假估价和回收过程不透明。
虚假环保项目
某些项目打着环保旗号,实际并无实质内容或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地球一小时活动被批评为无效且误导公众。
这些骗局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也破坏了环保事业的公信力。建议公众在选择环保项目和投资时,务必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