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数据骗局有哪些案例

环保数据骗局主要有以下几种:

代办虚假环评

诈骗分子谎称当地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诱导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看似官方的”微信小程序方式打款转账,以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备案或排污许可登记等。

冒充执法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以执法检查为由,到企业开展检查,借机对企业实施威逼利诱、诈骗等。若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无法提供有效执法证件,且在执法中推荐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行为,可以向生态环境部门反映或直接向公安局报案。

推销环保产品

诈骗分子以“XXX生态环境局唯一指定合作商”的名义向企业、厂商、建筑工地等推销远高于市场价的环保设施、管理服务、相关保险、宣传书籍等,并表示只要购买他们的产品就保证对方监测数据达标,帮助企业避免行政处罚。

偷梁换柱,企业篡改伪造监控数据

企业篡改自动监控数据,如四川省泸州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发现的泸州天恒热工技术有限公司篡改二氧化硫折算浓度为0的案例。

“阴阳台账”避监管,两本数据哄骗人

企业设置两本数据台账,一本是监测原始数据台账,一本是虚假数据,以此瞒骗环保部门。

不及时公布数据,该监测的不监测

一些地方和企业不公布或不及时公布污染数据,让公众无从监督。例如,山西省多家企业废气排放数据停留在2016年上半年,甚至有一家企业数据停留在2016年3月5日。

乾坤大挪移,检测点搬出重污染区

个别地区为降低污染数值,把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搬离重污染区域。例如,某企业将监测站点搬离重污染区域,以降低污染数据。

排放不达标,采样动手脚

企业在烟气采样管上打孔稀释污染物,或拔掉抽样管,修改监控设备参数,以达到监控数据“达标”的目的。

监控设备量程被篡改,排放数值降九成

企业通过修改监控设备量程,使原本超标的数据在上传到环保部门时变成“达标”,例如,许昌亮源焦化有限公司通过修改监控设备量程,使氨氮排放数据大幅降低。

堵塞采样头

通过堵塞采样头、向监测设备洒水等方式,人为干扰监测数据,导致数据严重失真。例如,临汾市环保局官员组织人员通过堵塞采样头等方式,对全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干扰近百次。

这些骗局不仅损害了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还严重破坏了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影响了环境决策和公众对环保工作的信任。建议企业和个人提高警惕,加强监管,确保环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