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关注多个环保事项,以确保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下是主要的环保事项:
选址
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并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
水产养殖场应避免选址靠近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取水口,并尽可能选址在敏感区的下风向。
厂区布置
养殖区与生活区应分开布置,以减少交叉污染。
环保设施配备
配备有效的环保设施,如畜禽养殖排泄物、冲洗废水、病死畜禽填埋处置场的消毒系统、沉淀池、过滤池等。
采取生物肥综合利用措施,如堆肥处理和沼气发电。
节约用水
通过设立循环水系统、优化清洗工艺、采用节水型设备和定期检查设备泄漏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合理利用雨水和回收废水,实现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科学饲养管理
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喂养和浪费。
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导致的废物排放过多。
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动物的养殖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通过生物发酵和堆肥等技术,将废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
利用生物气化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
减少气体排放
采取措施减少氨气、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避免对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环评与排污许可
依法依规办理与自身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等环保手续。
禁养区管理
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等禁养区内严禁养殖,对于已建成的养殖场要限期关停取缔、搬迁或拆除。
设施建设与运行
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保证设施防雨、防渗漏、防外溢,且正常运行。
新建、扩建和改建养殖场应设置粪污处理区,建设畜禽粪便处理设施。
粪污处理与利用
及时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等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理不得直接排入环境。
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利用或向环境排放,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地方排放标准。
疾病防控
实施疫苗接种计划、定期健康检查和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等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监管与责任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养殖污染扩散。
签订委托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污染防治责任。
通过以上措施,养殖场可以有效管理其环保事务,确保符合环保法规要求,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