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目标与基本要求
确定明确的环保管理目标,确保所有活动符合环保法规和相关标准。
制定基本要求,包括施工现场的硬化处理、覆盖措施、洒水降尘等。
大气污染防治
减少扬尘,对施工场地的主要道路、料场、生活办公区域进行硬化处理。
对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采取覆盖、固化、绿化、洒水降尘措施。
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对在建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封闭。
禁止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和焚烧含有有毒、有害化学成分的废弃物。
安排洒水车进行洒水降尘。
对施工现场混凝土搅拌场所采取封闭、降尘措施,密闭存放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覆盖砂石等散料。
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运输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并在现场出入口处采取保证车辆清洁的措施,设专人清扫社会交通路线。
水污染防治
设置排水沟及沉淀池,防止污水、泥浆泄露外流污染环境。
污水尽可能重复使用,按规定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或河流,泥浆采用专用罐车外弃。
现场存放的油料、化学溶剂等应设有专门的库房,地面进行防渗漏处理。
噪声污染防治
将强噪声设备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
对于特殊需要夜间施工的,提前向有关部门申请并经过批准后方可进行。
施工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
将施工人员的考核、晋级与环境保护指标考核结果相结合,执行奖优罚劣制度。
组织员工学习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施工前详细调查了解项目范围内的环境情况,收集相关资料,提供给设计部优化施工场地布置。
保护沿线古树,不得擅自占用或征用周边植被用地。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有效运行。
定期对职工进行环保法规常识培训考核。
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度建设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
进行环境监测,观测、记录和分析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体系,推动环保工作的落实和推进。
资源节约与废物管理
提倡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施工过程的环保管理,减少扬尘、噪音等污染,确保施工现场整洁有序。
做好废弃物的分类、标识和存放,确保废弃物得到合理处理和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环保意识与培训
通过墙报、简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定期组织环保知识培训,考核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环保管理的要领,旨在确保施工或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