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对养牛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选择与环境评估
牛场应选择地势平缓、背风、阳光充足、干燥的地方,且牛场地势应高出当地历史最高洪水线,地下水位要在2米以下。
牛场周围应远离工业污染区域、城市、公路和屠宰场,防止城市污水的污染和疾病的传播。
养殖场需要办理环评手续,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设施与设备
养殖场应具备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牛舍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及新鲜清洁的空气,禁用毒性杀虫、灭菌、防腐药物。
必须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配备配套的环保除污染设施设备,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活动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水质与水源
牛场用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量要充沛,最好使用深层地下水。
卫生与防疫
牛舍场地要开阔整齐,交通便利,并与主要公路干线保持500米以上的卫生间距,优化卫生条件。
养殖场应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饲料与饲养管理
选择合适的食物养牛,避免浪费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选择容易消化的粗粮、饲料和饲草。
善用牛粪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堆肥处理,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减少废料排放。
采用生态种草,改善农场生态环境,提供牛的食物同时促进土壤生长。
污物处理
牛场污水及排污物处理必须达标,不能乱排乱放,确保一切从环保出发。
规模与备案
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需要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养牛活动既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又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