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保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设施检查
调查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的类型、数量及特性等情况。
调查生产工艺、设备及运行情况。
检查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的贮存与输移过程。
检查生产变动情况。
污染治理设施检查
排污单位拥有污染治理设施的类型、数量、性能。
检查污染治理设施管理维护情况、运行情况、运行记录,是否存在不正常停运情况,是否按规程操作。
检查污染物处理量、处理率及处理达标率,有无违法、违章或直接排污的行为。
检查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的运行情况。
排污口设置检查
检查污染物排放口(源)的类型、数量、位置,设置是否规范。
污染物排放情况检查
检查排污口(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方式及排放去向。
应急响应体系及应急处置设施检查
检查排污单位是否编制了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是否配置比较完备的应急处置设施。
用水情况检查
检查企业的用水量是否合理,用水工艺和设备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禁止和淘汰的范围,是否浪费水资源。
设施的运行状态检查
检查水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状态及运行管理情况,是否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处理能力及处理水量检查
检查计量装置是否完备。
处理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处理水量的需要。
核定处理水量与生产系统产生的水量是否相符。如处理水量低于应处理水量,应检查未处理废水的排放去向。
废水的分质管理检查
对于含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污染物的废水,是否进行必要的分质管理。
对于需进行预处理的生产废水,是否采取了预处理措施。
环保资质符合性检查
检查企业是否依法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保验收文件、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辐射许可证等许可、备案文件。
对企业内所有环评、排污履行情况进行排查,对未履行相应手续的项目进行梳理,以便于向审批部门及时补充相关资料。
产业政策符合性排查
通过对企业项目的排查,对企业相关生产线及生产设施的产业政策符合性作出判断。
固体废物排查
排查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及处置环节,梳理各环节可能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案。
环保设备排查
排查企业运营设备的运营情况,并对工程设备的运营达标率做出判断,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案。
排污许可执行情况排查
按照排污许可技术规范的要求,从环境管理台账的完备性、自行监测计划的完整性、执行报告发布的及时准确性角度出发,对企业排污许可执行情况进行排查。
环保手续与台账方面
环保手续完备性检查,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检查、环保竣工验收手续检查、排污许可证检查等。
污水检查
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态、历史运行情况、处理能力及处理水量、废水的分质管理、处理效果、污泥处理、处置等。
污水排放口检查
检查污水排放口的位置是否符合规定、排污者的污水排放口数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按照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设置了监测采样点、是否设置了规范的便于测量流量、流速的测流段等。
排水量复核
有流量计和污染源监控设备的,检查运行记录,有给水量装置的或有上水消耗凭证的,根据耗水量计算排水量。无计量数及有效的用水量凭证的,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手册给出的同类企业用水排水系统数进行估算。
排放水质检查
检查排放废水水质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检查监测仪器、仪表、设备的型号和规格以及检定、校验情况。
检查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和水质监测记录。如有必要可进行现场监测或采样。
废气污染检查
检查废气处理设施的运行状态、历史运行情况、处理能力及处理量。
锅炉、石化、化工等燃烧产生的废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