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环保政策是什么

我国的环保政策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旨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方针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基本途径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基本动力

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具体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主要措施包括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谁污染,谁治理。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依靠政府的作用解决外部性问题,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确保环境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并将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明确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

其他措施

提高环保意识。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务,推进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保政策是一个全面、系统、多层次的政策体系,涵盖了预防、治理、管理、法律保障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