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基层环保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清单和优化协同机制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内部的工作职责清单,明确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职责边界,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
编制乡镇(街道)内部的生态环境工作职责清单,明确内设机构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市容环卫及属地派出所、规划自然资源管理所的监管职责,防止和减少推诿扯皮。
整合队伍和优化一线管理
建立专职网格员队伍,将常见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如河涌黑臭、水质异常、餐饮油烟废气等问题纳入网格事件,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录入系统,由相关职能部门跟进处理,形成闭环管理。
建立全域服务队伍,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缓解一线人手不足的压力,提升服务水平。
强化宣传和公众参与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科普活动,通过发放手册、贴示公告栏、入村入户、上门走访、村民大会等形式,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群众的环保和卫生意识。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建立环境信访工作机制,落实重点环保问题督查机制和激励制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加强执法和监管
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要当好执法员,依法对辖区内单位或个人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清廉执法。
加强环境监管,成立环境监察小组或环保志愿者队伍,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创新工作方法和提高效率
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环保工作方法,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例如通过网格化环境监管责任,全面排查辖区内各类污染源。
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台账,根据整改方案定期跟踪督导、挂牌督办,直到验收销号。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
引导农业生产向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设施,提升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的影响。
合理设置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点,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垃圾清运工作,确保垃圾及时、妥善处理。
建立长效机制
制定和完善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确保环境治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推动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如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开展环保监督和环境整治活动。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推进基层环保工作,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