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螺蛳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池塘选择
选择面积3-20亩,池深1-1.5米的池塘,底质要肥但不要太深,池周围无河道水体。
池塘应远离工厂,保证水质干净,避免污染。
池塘消毒
池塘修建好后,进行全面消毒并控制与泥的面积,然后暴晒。
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用量为水(30-50cm)100-150kg/亩,无水50-75kg/亩。
适时放养
选择无病虫害、外壳无损伤且健壮的螺蛳苗进行放养。
在春季进行放养,放养密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
繁殖管理
螺蛳在10℃以下会进入冬眠状态,水温恢复到15℃以上时会出来摄食。
人工养殖可以挖掘专用池饲养,也可以利用自然水田、沼泽、沟渠与鱼类混合饲养。
饲料投喂
螺蛳的饲料来源广泛,包括青菜、土豆、豆饼、米糠、鱼虾残体及其他动物内脏、下脚料等。
投喂量应根据田螺的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3天投喂1次。
水质管理
螺蛳最适应的池水pH值为7~8,pH值偏低时可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0.18千克,隔10~15天施1次。
保持水质肥活爽嫩,看水施肥,看水投饵。定期更换水,保持适当的水深和含氧量。
越冬管理
冬季气温低,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
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每3~4天换1次水,防止天敌危害。
捕捞上市
在繁殖季节,捕捞商品螺应避开产卵高峰期,分批捞起或排干池水捡拾。
捕捞时选择个体大的田螺作为亲螺培育,商品螺可用竹箩装载运输,保持湿润。
通过以上技巧,可以有效提高螺蛳的养殖效率和产量,同时保证养殖过程的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