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前需要做以下准备工作:
池塘建造
池塘四周需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水深保持在30厘米~50厘米。
池塘周围用网片、塑板或瓷板做围墙,防止敌害进入养殖区。
进排水口用120目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卵、苗种进入池塘。
场地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清塘消毒
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
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蓄水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苗种选择与处理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尾/平方米~2000尾/平方米。
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
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饲养管理
前期培育阶段(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后期培育阶段: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日常管理
调节水质: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次~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巡塘: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定期预防病害:勤打扫、清洗饵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和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通过以上准备工作,可以为泥鳅养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养殖成功率和泥鳅的生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