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的要求包括 技术规范、水质条件、养殖管理、参苗选择以及环境和安全要求等多个方面,具体标准如下:

技术规范

海参养殖池的面积应为1.34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放养400至600根海参,具体摆放方式可以是平放、井字型摆放或三棱形摆放。

塑料管礁的外径应不低于2厘米,长度不超过70厘米,厚度0.1厘米,每667平方米放600根,三个一组,捆成三棱形。

瓦片礁使用标准瓦片,每667平方米放5000至8000片,每三片捆成一个三棱形,或把瓦片一头插入地下,每两片搭成一个小房状,每六片成一组,每组间距0.5米。

其他人工礁可以使用空心砖、水泥板、废旧轮胎等材料,做成一定形状以作为海参的附着基。

水质条件

海水水深应在3至20米之间,水温在0至30℃之间,盐度在26‰至39‰之间,pH值在7.5至8.6之间。

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PH、COD、重金属离子等指标均应控制在国标以内。

池塘的水色应为浅黄绿色或浅棕色,透明度在60至80厘米之间,PH值控制在7.8至8.4之间,水温范围在0至30℃之间,最适合的水温为10至16℃。

养殖管理

养殖方式包括池塘筑礁养殖、潮间带围堰养殖、浅海底播增殖等。

定期消毒和清洗人工礁,确保无毒无害,有利于海参的附着生长。

进水肥池时,使用发酵后的鸡粪、尿素或复合肥,使水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控制在40至50厘米之间。

参苗选择

选择无伤残、无病害、活力强的参苗,体重在30至40克的参苗每亩应放养5至10头,养殖周期为8至12个月;体重在300至500克的参苗每亩应放养10至15头,养殖周期为18至24个月。

投放密度应根据养殖技术、池塘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控制在60000至120000头/公顷之间。

环境和安全要求

饲养环境和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池塘选址应远离养参密集区、淡水流入的河口区域和工业污染区,底质最好选择砂底或硬泥底。

以上是海参养殖的一些主要要求,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