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养殖会得什么病毒呢

小龙虾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容易发生以下几种疾病:

黑鳃病

病状:由池水污染严重、虾鳃丝受真菌感染所致。病虾鳃丝由肉色变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变黑,引起鳃部萎缩坏死。病虾多数卧于池底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爬行缓慢并拒食,最终因呼吸困难而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

全池泼洒漂白粉(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氯化钙、氧化钙、氢氧化钙;有效氯含量为30%),用量为600~700克/亩。

全池泼洒菌毒净(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脲酸、解毒增效剂;有效氯含量≥50%),用量为150毫升,10~15天1次,投饵区和污染严重区可酌情加量泼洒。

全池抛洒底质改颗粒(四羟甲基硫酸磷、增效剂、吸附剂、膨化剂等),用量为150克,每日1次,连用2次。

烂鳃病

病状:由细菌感染所致。细菌附生在虾鳃上并大量繁殖,阻碍呼吸,鳃丝呈灰白色,从尖端基部逐渐溃烂。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直至停食,最终衰竭致死。

防治方法

全池泼洒活水养水宝(主要成分为壳聚糖、柠檬酸肽等),用量为300毫升,每10~15天1次,保持养殖水体的洁爽。

全池泼洒漂白粉,用量为1.0~1.3千克。

全池泼洒溴氯海因粉(主要成分为溴氯海因,含量24%),用量为80~100克,每日1次,连用2次。

烂尾病

病状:由虾体受伤、相互残食,或受假单胞菌、气单胞菌、黏细菌、弧菌或黄杆菌感染所致。感染初期病虾尾部有水疱,边缘溃烂、坏死或残缺不全,随着病情的恶化,溃烂由边缘向中间发展,严重感染时病虾整个尾部溃烂掉落。

防治方法

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不要堆压和损伤虾体。

饲养期间饲料要投足、投匀,防止虾因饲料不足相互争食或残杀。

发生此病,每立方米水体用茶籽饼15~20克浸液全池泼洒,或每亩用生石灰5~6公斤化浆全池泼洒。

聚缩虫病

病状:病源为聚缩虫。症状为虾难以顺利蜕壳,病虾往往在蜕壳过程中死亡。

防治方法

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体。

发生此病可经常大量换水,减少池水中聚缩虫数量。

纤毛虫病

病状:常见病源有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和鳃上,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活动、摄食和蜕壳,影响生长。

防治方法

在捕捞、搬运、放养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虾体损伤。

用1%—2%食盐水对病虾进行较长时间浸浴,效果较好。

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和小苏打各400克兑水全池泼洒。

败血病

病状:病虾体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特别是附肢和腹部较为明显,肛门红肿,小龙虾一旦染上出血病,不久就会死亡。

防治方法

若发现病虾要及时隔离,并进行池水消毒,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生石灰25—3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

每667平方米取750克烟叶用温水浸泡5—8小时后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盐酸环丙沙星1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