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蚝养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选择海水清洁无污染的区域,表层流速适中,水温周年变化稳定,干潮水深4米以上,水体中浮游植物量充足。
水质管理
温度:牡蛎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高温季节需增加水体流动以降温,低温季节则需加热设备维持水温。
盐度:最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5‰~35‰,若养殖环境为淡水区域,则需通过添加海水或食盐溶液调整盐度。
pH值:牡蛎适宜的pH值范围为7.5~8.5,需定期检测并调整水体的pH值。
溶氧量:溶氧含量应保持在5mg/L以上,可通过增加曝气等方式提高溶氧量。
浊度: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应控制在25mg/L以下,保持水体清洁。
养殖方式
浮筏吊养:包括水泥柱吊养、球式水泥串吊养、两蚝对贴串吊养等,吊养密度为9串/平方米,一个浮排可吊挂1万串。
水泥柱插养:密度为3000支/亩左右,适用于流速较快的海底。
插竹养殖:在海底插竹子,形成漏斗形,适用于多软泥和海水流动缓慢的海域。
敌害防治
定期清除生蚝的敌害,如红螺、荔枝螺、蟹类等,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和蟹类活动频繁的季节。
越冬管理
在结冰前将可能受到威胁的生蚝向深水移植,使其安全过冬。
日常维护
经常检查排水沟道是否畅通,退潮后滩面不积水,防止水温过高和浮泥深沉。
台风过后要及时抢救养殖设施,修理筏架,扶植倒下或埋没的固着器。
病害防治
防治幼体细菌性溃疡病和派金虫病,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除患病幼体,使用过滤、臭氧和紫外光线消毒育苗用水,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
收获与记录
收获时采用人工采收,所有用具应清洁、无毒、无污染,避免对底质环境造成破坏。
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苗种来源、放苗时间、密度、规格、水质监测、贝类质量检测结果、收获日期等,确保生产过程可追溯。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生蚝养殖的成功率和产量,同时保障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