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需要重点监测的疾病包括:
草鱼出血病: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水温20℃-30℃时易发病。症状包括鳍基或鳃盖出血,肌肉出血呈鲜红色,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广东、湖北、湖南等草鱼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危害金鱼、鲫及鲫杂交变种,水温10℃-33℃时易发病。症状包括游动缓慢,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江苏、湖北等鲫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危害鲫、鳊、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9℃-36℃时易发病。症状包括离群缓慢游动,眼球突出,体表充血,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鳙等淡水鱼类,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症状包括肛门红肿外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全国各鱼类养殖地区均应重点防控。
诺卡氏菌病:
需注意鲫鱼黏孢子虫病、鲈鱼诺卡菌病和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
车轮虫病:
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
锚头鳋病:
对淡水鱼类各龄鱼都可产生危害,尤以种鱼危害最大,水温12℃-33℃期间繁殖、暴发。
水霉病:
是慢性病的一种,各种淡水鱼从鱼卵到不同年龄的鱼都会受其侵害。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水温13~18℃时,最有利于发病。一旦患病很难完全康复,但单纯的水霉菌感染,不会造成大批鱼死亡,如果出现继发细菌性感染,死亡率会明显增高。
白斑综合征:
主要危害对象为小龙虾,水温18℃~30℃时易爆发,小龙虾养殖区及稻虾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病原为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主要危害石斑鱼、鲈、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类,水温18℃~26℃时易发病。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体色发黑,鱼体畸形,出现间歇性乱窜打转、旋转式游动等。
柱状黄杆菌病:
需注意此病。
刺激隐核虫病:
需注意此病。
溃疡病:
需注意此病。
赤皮病:
主要危害鲤、鲫、草鱼、鲢、鳙、加州鲈等,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
小瓜虫病: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病鱼鳃呈暗红色。患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泳迟钝,游于水面,严重时大量死亡。各种淡水鱼、观赏鱼均可受其寄生,亦无明显的年龄差别,主要危及鱼种。
建议养殖者在不同季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养殖鱼类种类,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监测和预防,以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