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中,存在多种病原细菌,它们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原细菌及其引发的病症:
斑点气单胞菌 (Aeromonas punctata)特点:
革兰氏阴性菌,发酵型产酸,极端单鞭毛,无芽孢,染色均匀。
生存环境:存在于正常鱼的肠道、皮肤或水体、水下污泥中。
引发病症:条件致病,主要引起肠炎病。病菌穿过肠壁进入血液,经由血液循环到达内脏器官,在器官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鱼类败血死亡。
主要危害:草鱼、鲢鱼、鳙鱼、青鱼等养殖鱼类。
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 sobria)特点:
革兰氏阴性菌,发酵型产酸,兼性厌氧,极端单鞭毛,无芽孢。
生存环境:常出现在淡水、海水、污水、土壤及食物中。
引发病症:条件致病,具传染性,主要引起尾柄病。病鱼皮肤和鳍上出现针状小点出血,腹部肿胀,凸眼,腹部积水如肺水肿、脾水肿、肠肿胀,腹部充满液体。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特点:
革兰氏阴性菌,发酵型产酸,极端单鞭毛,无芽孢。
生存环境:广泛存在于淡水、海水、污水、土壤中。
引发病症:条件致病,主要引起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等。病鱼离群缓慢游动,眼球突出,体表充血,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
鲤春病毒血症 (Spring viremia of Carp, SVC)病原:
弹状病毒。
引发病症:严重贫血和肌肉点状出血。
主要危害:鲤、金鱼、鲫、鲢、鳙、草鱼等多种鱼类。
锦鲤疱疹病毒病 (Koi herpesvirus Disease, KHVD)病原:
鲤疱疹病毒III型。
引发病症:病鱼在水中打转,体色变黑,体表出血,腹部肿大,内脏充血,偶见腹水,有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
草鱼出血病 病原:
草鱼呼肠孤病毒。
引发病症:鳍基或鳃盖出血,肌肉出血呈鲜红色,肠壁充血,肝脾充血。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原:
鲤疱疹病毒II型。
引发病症:游动缓慢,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腹部积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
诺如氏菌病 病原:
诺如氏菌。
引发病症:主要表现为肠道炎症、败血症等。
蛙虹彩病毒病 病原: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引发病症:病鱼游动缓慢,体表肌肉溃烂,呈鲜红色,鳍基部红肿,或伴有鳃动脉扩张淤血呈“血窦”。
鲈弹状病毒病 病原:
鲈弹状病毒。
引发病症:病鱼在水中打转,体色变黑,体表出血,腹部肿大,内脏充血,偶见腹水,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病原: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引发病症:病鱼脾脏和肾脏肿大、坏死,水温25—30℃易发此病,常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
引发病症: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
水霉病
病原:
水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