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包括以下几种:

水霉病:

由真菌寄生鱼体表面引起,表现为病鱼体表形成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终衰弱而死。水霉病多发于春季,低温季节鱼种转运过程中应减少机械损伤,放养时应用2%-4%的食盐水浸洗,并控制水质。

鲫爆发性出血热:

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两侧、鳃盖、鳍条及鳍条基部充血,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松动甚至脱落,内脏器官充血,肝、脾肿大,腹腔积水。该病发病率高,传染快,死亡率高,尤其在水质底质恶化的养殖水体中更为频繁。

肝胆综合征:

病鱼肝脏和胆囊受损,表现为肝脏肿大、变色,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异常。该病可能由饲料质量不高、养殖密度过大等因素引起。

细菌性败血症:

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病鱼离群缓慢游动,体表充血,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

细菌性肠炎病:

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等细菌引起,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肠道充血发红,腹部肿胀,有淡黄色黏液流出。

烂鳃病:

由细菌如柱状黄杆菌或真菌如鳃霉等引起,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鳃丝腐烂发白,严重时大片鳃丝腐烂,鳃盖内表面充血、发炎并腐烂。

锚头鱼蚤病:

由锚头鱼蚤寄生引起,病鱼寄生部位发炎、红肿,食欲不振,鱼体消瘦,严重时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等寄生虫引起,病鱼体表出现红肿、炎症,影响鱼的生长发育。

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病鱼体表出现粘液增多,游动困难,严重时影响鱼的呼吸和摄食。

出血性锚头鳋病:

由鲤锚头鳋寄生引起,病鱼浮水慢游,体表腹部、背脊两侧可见针状虫体寄生,病灶部位鳞片松动或脱落,粘液增多,少数形成明显的溃疡。

鳃出血病:

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病鱼鳃部水肿、出血,呈西瓜红色,严重时导致死亡。该病来势凶猛,至今尚未有效药物防控。

防治措施

水霉病:

减少机械损伤,放养时应用食盐水浸洗,控制水质,可泼洒美婷制剂预防。

鲫爆发性出血热:

定期注水、消毒,泼洒水质改良剂,控制水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药物和维生素C。

肝胆综合征:

改善饲料质量,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投喂,可使用保肝药物。

细菌性败血症:

使用强氯精等消毒剂,改善水质,投喂抗生素药物。

细菌性肠炎病:

使用大蒜素等药物拌饲料投喂,连续6天。

烂鳃病:

使用氯制剂、解毒剂或有益菌分解杀灭藻类,改善水质。

锚头鱼蚤病:

使用敌百虫等杀虫剂全池泼洒,定期更换水体。

指环虫病:

使用敌百虫、硫酸亚铁合剂等药物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

使用敌百虫、硫酸亚铁合剂等药物全池泼洒。

出血性锚头鳋病:

使用敌百虫、硫酸亚铁合剂等药物全池泼洒,及时观察检查,确诊后一次性全池泼洒。

鳃出血病:

采用应激防控体系,添加抗病毒中药、维生素C、蛋氨酸碘等药物,改善水质,增氧底改。

建议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消毒,合理投喂,及时观察鱼群健康状况,发现病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