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中,最怕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
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HPND/EMS)
病原体:高毒性副溶血性弧菌。
症状:肝脏肿大、苍白,肠道无食物或断肠,虾壳柔软,死亡率高。
预防:选择优质健康的虾苗,检查池塘中弧菌的密度,确保弧菌密度处于安全水平,通过混养、轮养稳定藻相和菌相。
白斑综合症(WSSV)
病原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症状:体表出现白斑,病虾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导致大批量死亡。
预防:选择适当的养殖季节,池塘水不能直接入塘,必须进行过滤,设置围网防止病原体进入,严格管理和监测池塘水环境。
病毒性虾病
病原体:包括对虾杆状病毒、斑节对虾病毒和中肠腺坏死病毒等。
症状:潜伏期症状不明显,一旦环境条件恶化,虾体抵抗力下降,引起急性发作,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发性死亡,病虾初期不摄食,活动力下降,反应呆滞,有的虾体呈暗红色,肝胰腺萎缩或肿大糜烂。
防治:无特效药,一旦发生需将病原生物杀死或除去,日常饲养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刺激剂、益生元、益生菌或噬菌体,保持最佳水质、调整养殖密度。
红腿病
病原体:弧菌、假单胞菌或气单胞菌等。
症状:步足、游泳足、尾扇和触角等变为微红或鲜红色,头胸部的鳃丝也会变黄或呈现粉红色,严重者鳃丝溃烂,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或潜伏于岸边,行动呆滞,在水中做旋转活动或上下垂直游动,不久便出现大量死亡。
防治:保持良好的水质,少投或不投鲜活饵料,投全价配合颗粒饵料,定期泼洒生石灰和漂白粉,并配合药物治疗。
烂鳃病
症状:病虾鳃部变肿,呈红色或黄色,有糜烂现象。
防治:大量换水,使用漂白粉全池泼洒,并配合药物治疗。
烂眼病
症状:病虾呆滞,伏于池边或草上,眼球肿胀、溃烂,甚至脱落,肌肉变白。
防治:用富氯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并配合药物治疗。
褐斑病
病原体:多由外伤感染引起,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等均可引发。
症状:甲壳逐渐变软,出现黑褐色溃疡,食欲减弱。
防治:换水,使用孔雀石绿和福尔马林(混合疗法),0.1克/立方米。
这些疾病中,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和白斑综合症是对虾养殖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不仅发病率高,且死亡率高,对养殖产量和规格影响极大。因此,养殖者应重点预防和控制这两种疾病,通过改善养殖环境、选择优质虾苗、合理投喂和定期消毒等措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