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之所以被认为难,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技术难题与人才短缺
生态养殖需要综合运用农业、人工饲养、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实现生态循环和低碳养殖目标。然而,当前畜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相对滞后,科技投入不足,导致在养殖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较少。因此,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技术融合与创新的能力。
专业人才匮乏,生态养殖模式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生态学、兽医学、环境科学等,而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
经营与管理挑战
散养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散养鸡规模小,难以走传统的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且散养蛋保鲜期短,需要专业的设备检测新鲜度,普通养殖无力购买这样的设备。
生态养殖模式在疫病防控、饲料与营养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如疫病检测与预防技术不足、饲料营养均衡性的把握等。
政策与法规限制
政策上没有足够的支持,反而存在很多制约,导致生态养殖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止步不前。
国家对环保及土地使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养殖户在规划初期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财力去落实各种政策。
市场与资金问题
生态养殖不是高盈利行业,投资和收入成正比,且技术难度较大,新入行的年轻人往往因为技术问题而损失惨重。
养殖成本上升,包括塘租、人工、饲料、渔药等,且好的资源越来越难找,导致养殖规模与效益受到影响。
环境与资源限制
养殖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粪便、尿液等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污染、河流沉积、海洋死亡等问题,解决污染问题是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资源匮乏问题直接影响生态养殖的规模与效益,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心态与观念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都想一夜暴富,暴利成了各行各业的追逐目标,而生态农业本身没有暴利可言,这使得很多人对生态农业缺乏兴趣和耐心。
综上所述,生态养殖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技术难题、人才短缺、经营与管理挑战、政策与法规限制、市场与资金问题、环境与资源限制以及心态与观念问题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推动生态养殖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政策与法规,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