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蛙池建造
选址:选择远离村庄500米以上,坐北向南,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交通便利,电力方便的地方建设蛙池。
蛙池结构:蛙场四周用石棉瓦围成一圈,顶部用纱网制作护蛙网。蛙池可规划成100平方米的大池,再分成30平方米的小池。池子宜采用长方形,便于操作。池边用40目尼龙网做围栏,网边至少要高出池底1.2米,底部应有20~30厘米埋进土里进行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为1∶3,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使用口径为10~12厘米的塑料管作为给排水管,进、溢水孔设置在每个大池的对角。每个小池子放3~4块100厘米×150厘米具有浮性的专用蓝色蛙垫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阳。
种蛙交配与繁殖
种蛙选择:挑选体格健壮、反应灵敏、无伤无病、发育良好、性成熟、体重400克以上的青年蛙作为种蛙。
交配:通过调节水位和光照来调节水温,将公母蛙从越冬池移入并按1∶1或1∶2的比例配对,移出后先用5~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分钟,然后移入产卵池。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水温稳定在20℃以上。
产卵:牛蛙进入产卵池后60小时内抱对产卵,一般抱对2小时后开始产卵,产卵时长为10~20分钟。产卵20~30分钟后卵块吸水膨胀,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水面上看到全部变黑色时即为最佳采卵期。
饲养管理
投喂:牛蛙极易暴食,前期合理投喂逐步加料控制投喂量。
挑蛙:提高蛙成活率,减少大吃小、大咬小。
换水:常换水,切勿等水质发黑再换。
环境控制:养殖牛蛙需要绝对安全环保无毒的环境,水源条件好坏是养蛙成败的关键,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定期清理饲养场地,保证环境整洁,避免疾病传播。
饲料搭配:牛蛙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鱼类、虾类、昆虫等为食。在饲养过程中,可以选择鲜活的小鱼、蚯蚓、蚂蚱、蛞蝓等作为饲料,定期进行饲料更换,保证牛蛙的饮食多样性。
温湿度控制:适宜的水温为20-3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60%-80%左右。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水温和湿度,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影响牛蛙生长发育。
繁殖管理
繁殖季节:雌性牛蛙每年能产卵2-3次,每次产卵数量在几千个至几万个不等。养殖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将雄性与雌性牛蛙放在一起,促进繁殖。繁殖后及时清理卵巢,避免卵的感染和孵化幼蛙后的观察和投喂。
通过以上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牛蛙的生长速度和品质,从而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