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蟹养殖需要满足以下生态条件:
光照充足:
光照是水稻光合作用和河蟹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每年的6~7月份,阳光可直接照射到田面上,促使水温升高,浮游生物迅速繁殖,为河蟹提供饵料。水稻生长至中后期,茂密的稻禾可以为河蟹遮阳、蜕壳和躲藏,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水温适宜:
稻田水温受气温影响较大,有昼夜和季节变化。河蟹是变温动物,新陈代谢强度直接受到水温的影响。因此,稻田水温将直接影响稻禾生长和河蟹生长。为了获取稻蟹双丰收,必须提供合适的水温条件。
溶氧充分:
稻田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氧气溶入和水稻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溶氧越高,河蟹摄食量越多,生长越快。长时间维持稻田水体较高的溶氧量可以增加河蟹产量。方法包括适当加大养蟹水体、保持微流水环境、经常换冲水、及时清除有机物质等。
天然饵料丰富:
稻田养蟹需要丰富的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这些饵料可以为河蟹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田块选择:
选择水质清爽、水源和底质无工业污染、进排水便利、光照充沛的田块。底质以黏壤土为宜,不渗不漏,田埂高0.8~1米,坡度1:2或1:2.5,并要夯实,严防漏水或逃蟹。
环沟开挖:
稻田四周要开挖环沟,沟深1米左右,宽2-3米,总水面面积不低于整块稻田面积的15%。环沟内每隔2.5-3米挖条畦沟,沟深、沟宽与环沟基本相似。沟开成"田"字形,具体可根据大小,形状而定。要求沟沟相通,在稻田中部开挖蟹塘,深1米以上,面积10平方米,蟹塘和沟相通,作为夏季河蟹的栖息场所。
防逃设施:
养蟹稻田需要防逃设施,如高60厘米、宽40-50厘米的田埂,覆双层塑料薄膜,或在田埂周围设置光滑的石棉瓦或聚乙烯网片。进出水口也要装防逃棚。
水质管理:
养蟹稻田要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保持水深6-10厘米。投喂时要注意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防止河蟹逃跑。暴雨时注意防涝,干旱季节注意缺水。
饲料投喂:
日投喂1-2次,一般上午8-9时和下午4-5时,特别饲养成蟹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饵率为3%-5%。投喂点应在预先设置的食台上或蟹沟两侧的岸边。
通过满足以上条件,可以实现稻田蟹的高效养殖,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