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是一种结合水稻种植和水生动物养殖的综合农业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稻田养殖技术要点:
整地施肥
稻田需要精耕细作,施足基肥。选择耐肥力强、茎杆坚硬抗倒伏、抗病力强、品质优良、单产高的水稻品种。
插秧预备
栽秧时实行浅水移栽,行距20-33厘米,株距11.6-13.2厘米,即宽行密株。可适当提高田埂内侧、沟旁的栽插密度,每亩栽秧1.5万株左右为宜。
稻田消毒、沟中种草与苗种放养
消毒:苗种放养前对稻田中的暂养沟、环沟和中沟要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彻底消毒,每亩用量50-75公斤,化水泼撒,漂白粉20ppm浓度遍撒。
种草:可种各种水草,尽量密布沟底,也可移植水花生、浮萍、水葫芦等漂移植物,水生植物应掩盖水面1/4-1/3。
放苗时间: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放养时间有所不同。例如,稻田养成蟹、幼蟹、仔蟹投放时间在2-4月;利用稻田培育幼蟹的,蟹苗可在5-6月投放;抱卵虾4月前后投放;虾苗5-6月投放;罗氏沼虾苗种5-6月投放;常规鱼种一般1-2月即可投放;罗非鱼、淡水鲳等热带品种要推迟到4月底或5月投入。
放苗地点:稻田插秧前,应提早挖好暂养沟,将苗种先放入沟中暂养以延长生长期。待秧苗栽插完毕,并返青后再加水将苗种引入稻田。
水稻的管理
养殖与施肥的关系:稻田可以不施肥或少施肥。如确需施肥,则宜少量、多次使用,并不用或少用碳铵等刺激性强的化肥,而用尿素,并在施肥时适当加深水,一般可维持在20厘米左右。
养殖与水稻病害防治的关系:蟹、虾、鱼和稻秧在投放、栽插前已消毒,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日常管理与安全防范
经常巡视田埂及检查拦鱼网栅,防止漏水和溢水逃鱼,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网栅的杂物,保持排水畅通。
发现田埂上的鼠洞和黄鳝洞,应随时堵塞。
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加深水位,以照顾鱼类的需要。一般秧苗分蘖期浅灌,稻田中保持3~6厘米的水层,水稻孕穗后需水量大,同时鱼种也已长大,水层保持8~12厘米或更深些。水稻收割后如继续养鱼,水位应再加深。
捕捞时要在晚间放水,速度要慢。
科学投饵与施肥
稻田养鱼除摄食田中的天然饵料外,还需适当投饵。一般在插秧后20~30天开始投饵,投饵量视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而定。也可施少量粪肥或混合堆肥,繁殖天然饵料,但施肥量要加以控制,以免引起水稻贪青倒伏,影响稻谷产量。
多种养殖模式
除了传统的稻鱼型,还有稻蟹型、稻虾型、稻虾蟹型、稻鳝型、稻鳅型、稻鸭型等多种养殖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养殖效益。
通过以上技术要点,可以实现稻田的高效养殖,既保障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又增加了水生动物的养殖收入,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