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水产养殖最怕的问题主要包括 防浅水、防缺氧、防冻害以及由这些因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防浅水
冬季雨水少,鱼塘水位容易明显降低,导致水温变化快和温差大,对鱼的生长不利。
防缺氧
尽管冬季泛池泛塘现象减少,但在肥水池塘、深水池塘和网箱养殖中,由于气温下降导致水体垂直对流,深层水体缺氧甚至无氧,上层水体严重缺氧,可能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死亡。
防冻害
寒冷天气可能导致越冬鱼种受到冻害。采取设障避害(如围上编织袋或稻草秸秆)和施粪升温(每亩水面投施畜禽粪便500公斤左右)等方法来避免冻害。
水体循环和微生物分解
降温可能导致池塘水体循环受阻,底层水体缺氧、翻糖现象和底质恶化,增加水产疾病风险。同时,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效率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可能超标,影响鱼类生长。
水质和底质
水温降低导致鱼类应激反应频繁,水体对流增加,容易引发疾病。另外,养殖过程中应控制好水质底质,避免人为操作引起的水产动物应激和感染。
设施养殖管理
对于设施养殖(如陆基圈养桶等),需要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在5mg/L以上,pH值在7-8.5,透明度在40-50厘米。
极端天气
持续雨雪冰冻天气会导致养殖水面形成不透明冰层,造成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受阻,冰下水体缺氧,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大量死亡。应及时清除积雪和乌冰,保证光线透入水体。
建议
加强日常管理:定期监测水位和水质,及时补水和施肥,保持水体溶氧充足。
做好防寒措施:设置人工屏障抵挡北风,施粪升温等。
疾病防控:在越冬前进行肥水培藻,定期泼洒有益微生物和营养剂,增强养殖动物的抗应激能力。
及时清除积雪:避免冰层过厚导致的水体缺氧和鱼类死亡。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季水产养殖的风险,保障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