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菌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选择合适的菌种
根据滑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原基分化对温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型品种。滑菇可分为极高温型、高温型、中温型和低温型四种。
确定栽培时节
滑菇是低温型变温坚固性食用菌,在牡丹江地区,春秋两季的日平均气温在10℃左右时,是滑菇出菇的好时节。
培养料的配方与处理
配方一:木屑78%、米糠(或麸皮)20%、石膏1%、石灰1%,加水适量,使含水量在65~70%之间,料:水=1:1.5为宜。
配方二:木屑60%、玉米芯30%、米糠(或麸皮)8%、石膏1%、石灰1%,加水适量,使含水量在55%~60%为宜。
配方三:木屑90%、麸皮(米糠)8%、玉米粉2%、料水比1:1.4。
配方四:棉籽壳78%、麸皮20%、糖1%、石膏1%,料水比1:1.4。
灭菌与包盘
常压蒸汽消毒灭菌(料温100℃,持续蒸2~3小时)后,趁热出锅包盘,叫“顶汽出锅,趁热包盘”。用适当大小的白色便利袋,事先用0.1%的高锰酸钾液将便利袋浸泡5分钟,抖掉水珠,将培养料装入袋中,待袋内料温降至30℃时,打开便利袋,快速将菌种块(事先掰成0.5~1.0公分的小块)匀称撒播在培养料上,重新包好菌盘,压实的厚度为3:5~4.0公分。
发菌期管理
发菌前期:自接种至菌丝体基本长满料盘表面,在黑暗条件下发菌10~15天,此期以保温通风为主,每隔2天翻堆一次。
发菌中期:菌丝体封盘后,盖草帘或薄膜保温22~28天,在黑暗条件下发菌,此期以保温通风为主,每隔2天翻堆一次。
发菌后期:培养4~5个月后,菌丝基本达到生理成熟,此时培养室必须清洁、凉爽、避光,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30℃以下。当平均气温在20℃左右,距出菇时间30~40天时打包,并将料面的蜡层划破,随着气温下降至20℃以下时,每天早、中、晚及夜间各喷1次水,使培养料含水量增至70%,同时保持90%~95%的空气相对湿度。
出菇管理
接种后,初期(3月份)外界气温低于菌丝生长的起点温度,此期管理中心以保温为主。发菌初期空气湿度不宜过大,菌块不需喷水。每周通风换气1~2次。培养4~5个月后菌丝基本达到生理成熟,即为发菌后期,此时培养室必须清洁、凉爽、避光,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30℃以下。当平均气温在20℃左右,距出菇时间30~40天时打包,并将料面的蜡层划破,随着气温下降至20℃以下时,每天早、中、晚及夜间各喷1次水,使培养料含水量增至70%,同时保持90%~95%的空气相对湿度,当料面出现小粒状菇蕾时勿向菇蕾直接喷水。出菇期间注意通风,并给予适当散射光。经过适当的水分管理,小菇蕾逐渐形成黄色的幼菇,8~10天后可达到采收标准,10月上旬为采收盛期。
采收和采后管理
一般在子实体呈半球状、菌膜未开裂时采收。采收前2天停止向菇体喷水。采收时应用手握住菇根扭转提起,不要破坏培养基。采收后立即剪去老化根、黑根、虫根,根底要剪平,并用清水洗去杂质。在头潮菇采收10~12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整个生长周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