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后小麦的养殖方法如下:
及时补水灌溉
积极寻找水源,及时补水灌溉,灌溉不在中午进行,采用湿润灌溉技术,少量多次,不要大水漫灌。
对受害较轻的麦田,用秸秆、稻草、树叶等覆盖小麦行间土壤,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
喷施防旱保水剂
喷施作物防旱保水剂(黄腐酸制剂),减少叶片气孔开放程度,抑制水分的蒸腾损失。
叶面喷肥
可每亩用尿素2-3公斤,兑水100公斤;或用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即每亩15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等,叶面喷施,以肥济水,提高抗旱效果。
预防晚霜冻害
小麦受干旱后长势减弱,抗寒能力下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普遍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
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控制灌溉量
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灌溉量,确保土壤中的水分能够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避免积水导致根系氧气不足。
调整施肥方式
分次施肥,每次施肥量适量,避免一次性施肥导致肥料流失。
施肥时间可以稍微推迟一些,以适应干旱天气下小麦生长速度减缓的情况。
病虫害防治
干旱天气下,小麦的抗病能力会降低,易受病虫害的侵袭,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抗旱性、耐肥性、抗倒伏性、抗病性强、株型较紧凑、丰产性好的小麦品种。
对有地下害虫发生的地块,要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选择适当配方的种衣剂或拌种剂。
整地
旱地麦田一般不常年深耕,在有明显犁底层且墒情合适情况下,可深耕25厘米左右,注意耕后要及时耙耱,以防跑墒。
结合秸秆还田,应采用免耕或少耕措施,减少作业次数,减少土壤水分散失。
播种
选用丰产抗旱冬性较强的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冬前壮苗。
播种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因此要根据当地气候与冬前最适苗龄及历年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确定最适播期。
土壤耕作
通过休闲期的土壤耕作,最大限度地接纳雨水,蓄好底墒,保住表墒,伏雨春用,秋雨夏用,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科学浇水
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和频率,早晨或晚上浇水,避免中午高温时段,减少水分蒸发。
浇水时要确保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度浇水,以免引起根部腐烂。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和产量。